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病症状有哪些?

2025-07-19 18:12

马铃薯黑痣病主要危害幼芽、茎基部及块茎。幼芽染病,有的出土前腐烂成芽腐,造成缺苗。出土后染病初,植株下部叶片发黄,茎基形成褐色凹陷斑,大小1-6cm。病斑上或茎基部常覆有灰色菌丝层,有时茎基部及块茎生出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块状或片状、散生或聚生的均和;轻者症状不明显,重者可形成立枯或顶部萎蔫,或叶片卷曲呈舟状,心叶节间较长,有紫红色色素出现。严重时,茎节腋芽产生紫红色或绿色气生块茎,或地下茎基部产生许多无经济价值的小马铃薯,表面散生许多黑褐色菌核。

在叶正面则显现黄绿色边缘不明晰的不规则斑,有时交链孢菌在其上腐生,致病斑转呈黑色。种株的花梗和花器受害,致畸形弯曲肥大,其肉质茎也出现乳白色疱状斑,成为本病重要特征。

刚种植的马铃薯,如果感染了黑痣病原菌,那么会影响发芽,使种薯抽出的新芽腐烂,严重的直接不出苗。茎基部染病,表现症状为下部叶片发黄萎蔫,且靠近土壤的茎杆出现一些褐色的长椭圆形病斑,病斑中部稍微凹陷,最大病斑可达6厘米长。在病斑上有时候可以看到许多灰色霉层,这些霉层为聚集在一起的菌核发病严重的植株,顶部会出现萎蔫情况,部分植株整株枯萎。发病植物叶片向上卷曲且有部分叶片变为紫红色。

后期随着病害的加重逐渐发展到地下果实,表现症状为部分地上茎杆发病严重植株果实个头小而多,且果实表面出现许多大小形状不规则的、坚硬的、壤颗粒状的黑褐色或暗褐色的菌核,不容易冲洗掉,而菌核下边的组织完好,也有的块茎因受侵染而造成破裂、锈斑和末端坏死等。病菌也会造成薯块龟裂、变绿、畸形。

黑痣病可危害马铃薯的幼芽、茎基部及块茎。芽块播种到田里出芽后,幼芽顶部出现褐色病斑,使生长点坏死,不再继续生长。因输导组织受阻,其叶片则逐渐枯黄卷曲,植株易倒死亡,此时常在土表部位再生气根,产出黄豆大的气生块茎。地下块茎发病多以芽眼为中心,生成褐色病斑,影响出苗率,造成苗不全、不齐、细弱等现象。

马铃薯黑痣病的发病症是块茎上以皮孔为中心,在表面形成土粒状黑色小菌核,菌核长1~5mm,散生或聚生;严重时形成褐色病斑,其后干腐或变成疮痂状龟裂。因受害部位不同而表现多样,主要表现在块茎上。当马铃薯幼芽被侵染后,在幼芽上会出现黑褐色病斑或斑纹,致使组织生长点坏死,阻滞了幼苗生长发育,有时也从基部节上再长出芽条,造成田间缺苗或出苗较晚,幼苗长势弱等。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