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三种锈病均为真菌性病害,由柄锈菌属的三种不同锈菌侵染所致。小麦叶锈病以休眠菌丝体在受侵染的冬小麦上越冬,而小麦条锈菌和秆锈菌因不耐低温在承德地区不能越冬,由外地迁来。第二年春季,冬麦返青后,越冬的叶锈菌也随之萌动侵染;以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和春麦的播种、生长。
小麦锈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品种、菌源、温度、湿度、栽培管理、苗株长势等密切相关。部分地区小麦品种连续种植多年,品种特性退化,抗病抗锈能力减弱。冬孢子、夏孢子在小麦田周围杂草或自生麦苗上越冬或越夏。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偏施氮肥或氮肥施用过晚,以及栽植过密、田间荫蔽度大的田块易感病;植株生长柔嫩、成熟期延迟易受病菌侵染。秆锈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5℃,叶锈为15~22℃,条锈为9~16℃。因此,在春季一般条锈病发病最早,叶锈病次之,秆锈病最迟。结露、下雨和降雾都有利于锈病发生。
该病主要发生在小麦孕穗到开花期间,若发现有扩展趋势,开始用药防治,每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主要用药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或20%粉锈宁乳剂,兑水喷雾能起到较好的防效。小麦叶锈病的发生流行同品种、菌源、天气等因素有关。在大面积栽植感病品种的前提下,如越冬菌源多、春季气温高、雨水多,尤其是小麦抽穗前后降雨多,或田间小气候湿度高,叶锈病往往容易流行。干旱条件容易导致锈病的发生。密度大,高温高湿天气易发病。叶锈菌侵入寄主的临界温度为10℃,春季到达这一温度的一旬及其前后一旬的30d为临界期。临界期温度回升早晚和雨量多少,是叶锈病能否流行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