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豆锈病主要危害蚕豆的叶片,严重时茎、荚也会受到侵害。病发初期,叶片两面出现黄白色小斑点,直径约1mm,随后颜色逐渐加深,呈黄褐色或锈褐色,斑点扩大并隆起,形成夏孢子堆。夏孢子堆破裂后散出黄褐色的夏孢子,进一步形成新的夏孢子堆并扩大蔓延。发病严重的整个叶片或茎都被夏孢子堆布满。后期,夏孢子堆逐渐转变为深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冬孢子堆,表皮破裂后向左右两面卷曲,散发出黑色粉末即冬孢子。
田间发病早的重病田往往显现一片火烧状。叶片发病后最先出现黄白色斑点,不久变为红褐色近圆形的突起疤状斑,外围常有黄色晕圈。扩大病斑后,表皮破裂,散出红色粉末(夏孢子)。发病后期或寄主接近衰老时,夏孢子堆转变为黑色的冬孢子堆,或在叶片上长出冬孢子堆。叶脉上如果产生夏孢子堆或冬孢子堆时,叶片变形早落。也有时在叶片正面及荚上产生黄色小斑点,以后在小点四周产生橙红色斑点,再继续形成夏孢子堆和冬孢子堆。
锈菌喜温暖潮湿,气温14~24℃适于孢子发芽和侵染,夏孢子迅速增多,气温20~25℃易流行。多数蚕豆产区在3~4月气温回升后发病,尤其春雨多的年份易流行。云南省冬春气温高,早播蚕豆年前即开始发病,形成发病中心,翌年2~3月后,雨日多,易大发生。从土质和地势看,低洼积水、土质粘重、生长茂密、通透性差发病重。植株下部的茎叶发病早且重。早熟品种生育期短,可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