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侵染循环,水稻叶子发黄是什么原因?

2025-06-23 21:29

稻瘟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干燥时,分生孢子可存活半年至1年,病组织内的菌丝体可存活1年以上;潮湿时,经2~3个月便死亡。稻谷上越冬的病菌传播与气温、育秧时期和育秧方式有关。早稻露地育秧(除华南稻区外)因当时气温较低而发病甚微;薄膜覆盖的育秧田,因温、湿度条件适宜,而发病普遍。病稻草上越冬病菌产生的孢子始见期,在长江流域为3月下旬,南方较早(3月上旬),北方较迟(6~7月)。飞散的孢子,附着在秧苗上,遇适宜条件,则可引起初侵染,形成中心病株。然后,初侵染形成的病斑上产生的孢子,借气流传播至健株,引起再侵染。病菌以落入土中菌核或附于种子上的厚垣孢子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由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

水稻叶片发黄的原因包括中毒性发黄和缺素发黄。中毒性发黄如硫化氢中毒,根系发黑。缺素发黄包括缺氧发黄、缺钾发黄和缺锌发黄。缺氧发黄主要从老叶片的尖端开始;缺钾发黄主要发生在大量施用氮、磷的高产稻田;缺锌发黄则与白叶枯病、细菌性条斑病、细菌性基腐病等细菌性病害有关,发生初期可选用噻森铜、氯溴异氰尿酸等喷施防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