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原因?

2025-05-27 10:17

病菌以菌核在土壤内、病残体中及种子间越冬。翌年气温回升至5℃以上,土壤潮湿,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孢子成熟由子囊内弹射出去,借气流传播,遇向日葵萌发侵入寄主。种子上的越冬病菌可直接为害幼苗,菌核上长出菌丝也可侵染茎基部引起腐烂。病菌生长温限0~37℃,最适温度25℃。菌核形成温限5~30℃,最适15℃,菌核经3~4月休眼期,从菌核上产生子囊盘。形成子囊盘温限5~20℃,最适10℃。菌核埋入土中7cm以上很难萌发。子囊孢子萌发温限0~35℃,5~10℃萌发最快,该菌能侵染41科200余种植物。春季低温、多雨茎腐重,花期多雨盘腐重。适当晚播,错开雨季发病轻。连作田土壤中菌核量大,病害重。一般秋季多雨年份发病较重,菌核萌发及孢子开始传播侵染,要求的最适宜温度在20~22℃。下洼地土壤湿度大,发病重;重茬病害重;植株生长健壮的发病轻。一般当气温在20℃、相对湿度达80%时,最适于菌核的萌发,也是花盘发病最严重的时期。尤其是在多雨之年,在一些低洼排水不畅、通风透光不良和连年重茬地发病率高。7~8月份如果遇到低温多雨,发病率也高。当向日葵现蕾开花后,如遇连阴雨天,或本身就是重病连茬地块应及早用药防治,药剂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或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