芹菜菌核病是由核盘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芹菜上的病害,主要危害植株的茎、叶片。茎染病初始产生水浸状不规则形病斑,淡褐色,边缘不明显,扩大后病部表面产生白色菌丝,田间湿度大时,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病茎组织软腐,后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黑色鼠粪状菌核。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或随病残体在田间,或混在种子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侵染老叶,田间再侵染多通过菌丝进行。菌丝体的侵染和蔓延有两个途径:一是脱落的带病组织与叶片、茎秆接触,菌丝体蔓延其上;二是病叶与健叶、茎秆直接接触,病叶上的菌丝直接蔓延使其发病。芹菜菌核病寄主很多,菌核在泥土中一般可存活3年以上。菌核萌发适宜温度为5~20℃,15℃最适,相对湿度85%以上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致死温度为50℃,5分钟。长江中下游地区芹菜菌核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2-6月、10-12月,年内春季发病重于秋季。年度间早春低温、连续阴雨或多雨,梅雨期间多雨的年份发病重;晚秋季低温寒流早、多雨、多雾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的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因寒流作物受冻、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高温高湿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流行,芹菜连茬或与易发生菌核病的十字花科蔬菜连茬容易发病,雨季排水不良、偏施氮肥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