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白粉病发生原因有哪些?

2025-04-11 22:38

草莓白粉病为低温高湿病害,发病适宜温度15℃~25℃,分生孢子发生和侵染适宜温度为20℃左右,相对湿度90%以上。在深秋至早春遇到连续阴、雨、雾、雪等少日照天气,温度低,相对湿度大时有利于孢子的不断产生,反复浸染,致使该病暴发成灾。大棚连作草莓发病早且重,病害始见期比新建棚地提早约1个月。前者始病期多在10月中旬,后者在11月中旬才出现发病中心。施肥与病害关系密切,偏施氮肥,草莓生长旺盛,叶面大而嫩绿易患白粉病。如适期、适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的则发病较轻。

草莓的白粉病是草莓种植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常见真菌性病害。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土壤中赿冬,翌年随气流和雨水寄主在草莓叶片上,然后渗透到叶表皮进行危害。受害草莓植株叶片和果实上都可能出现白色粉状物。病斑叶片后期干枯提早脱落主枝。染病果实可致畸形果,丧失商品价值。草莓白粉病的发生与高温高湿相关。当气温达到20~30℃,相对湿度达到80%以上,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就容易患感草莓的白粉病。

造成草莓白粉病发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栽培密度过大,通风透光性差,导致植株长势弱;管理粗放;水分不合理,导致高温干旱与高温高湿交替;氮肥施用过多,草莓种苗长势过旺,导致田间遮阴,湿度增大;品种抗病性差;连作障碍;温室结构不合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