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腐病的发病条件是低温高湿。玉米丝核菌以休眠菌丝和菌核在籽粒、土壤或植物残体上越冬,大多为表面生。温暖、潮湿的天气有利于该菌的侵染和病害扩展。发病后病部产生的病原菌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病原菌发育适温25-30°C,相对湿度高于85%易发病。
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流行。玉米灌浆成熟阶段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发生严重;高温多雨以及玉米虫害发生偏重的年份,玉米穗腐病发生较重。玉米粒没有晒干,人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储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穗腐病或发霉。
花丝多、苞叶长而厚、穗轴含水量高、籽粒排列紧密、水分散失慢的玉米品种易感病;花丝少、苞叶薄、雌穗顶部籽粒外露、收获前雌穗已成熟下垂,雨水不易淋入的品种抗病性较强;地膜覆盖和适期早播的发病轻。
玉米种子带菌,病残体为初侵染源,主要是气流传染病害。传播途径,一是病原从玉米根部侵染,传到果穗再扩散到穗轴和籽粒。二是气流、雨水侵入花丝,花丝进入果穗内部侵染。三是玉米虫害等造成伤口病菌侵入。温度在5℃-30℃均可萌发,温度为5℃时萌发率为7%,病原日生长量0.5毫米,但不产生孢子,温度在10℃时日生长量2.2毫米,并产生孢子。湿度在40%-100%时均可萌发,40%时萌发率为7.3%,湿度40%以下,生长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