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盘科、腹袋科吸虫的幼虫在小肠粘膜内发育和移行阶段可引起小肠机械性损伤和发炎。临床上常见顽固性下痢,粪便恶臭,呈粥样或水样。感染严重者可见食欲下降,体温升高,高度贫血和水肿。后期病畜极度瘦弱,卧地不起,直至衰竭死亡。这种病例多发于夏、秋季节。粪检常无虫卵,解剖在小肠内发现有大量未成熟的虫体,小肠粘膜红肿发炎,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并有多量腹水。当同盘科、腹袋科吸虫大量寄生于瘤胃时,病畜常见消化紊乱、消瘦、贫血,被毛无光泽,脱落等症状。解剖见大量红色、白色虫体以口腹吸盘附着于胃壁,致使胃乳突贫血、萎缩,甚至成片脱落坏死。腹盘科的野牛平腹吸虫寄生于盲肠、结肠,当大量寄生时,常引起肠炎、腹泻,粪便粥样、带有粘液。解剖见盲肠粘膜充血水肿,有豆大红。
治疗:(1)硫双二氯酚(别丁):每千克体重80一100毫克,一次灌服,安全高效。(2)六氯乙烷:每千克体重0.4一0.5克,分两次服用,间隔48小时。(3)氯硝柳胺:每千克体重75一80毫克,对肠道中的童虫有很好的驱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