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中耕除草。适时中耕2次左右,并结合施肥适当培土。中耕深度要求为苗旁浅、行中深,定苗前浅、定苗后深,同时注意加强病虫害防治。中耕除草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温,加速有机质的分解,增加有效养分,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有利于防旱保墒和清除田间杂草等。中耕除草一般应进行3次,第一次在定苗之前,幼苗四五片叶时进行,深度3~4.5厘米;第二次在定苗后,幼苗30厘米高时进行;第三次在拔节前进行,深度9~12厘米。除草地要净,特别要铲尽“护脖草”。耥地要注意深度和培土量,头遍耥地要拿住犁底,达到最深,为了耥深,又不压苗、伤苗,可用小犁,应遵循“头遍地不培土,二遍地少培土,三遍地拿起大垄”的原则。随着气温升高植株长大,即使喷过除草剂,杂草还会发生。在拔节前结合追肥,进行中耕除草,培土扶垄,利于以后排灌和气生根的扩展。穗期中耕2次,拔节—小喇叭口期,中耕1次,要深,以促进根生,扩大根系覆盖面积。小喇叭口期以后,中耕1次,要浅,以保根蓄墒。受地力、肥料、病虫害等的影响,不可避免会产生弱株、小株。尤其套种情况下,这种情况更为多见。为此,应及时拔除弱株,确保群体质量。中耕是玉米苗期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一般中耕2~3次:第一次在定苗前,深度3~5厘米,此时幼苗矮小,要避免压苗、伤苗;第二、三次在定苗至拔节期,深度10厘米左右为宜。铲地要净,特别要铲尽“护脖草”。趟地要注意深度和培土量,头遍地要拿住犁底,达到最深。为了趟深,又不压苗、伤苗,可用小犁,应遵循“头遍地不培土,二遍地少培土,三遍地拿起大垄”的原则,中耕深度掌握苗旁浅、行间深的原则。在中耕除草的同时,为了防止苗期的草荒,可辅助化学除草。化学除草要严格选择除草剂,准确控制用量。玉米3~5叶期可用50%乙草胺乳油1.2~1.5升/公顷,或33%除草通乳油1.5~2.25升/公顷,加水600~750千克,喷洒行间地表。玉米4~6叶期可用40%莠去津胶悬剂2.25~3.0升/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