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在种子内越冬,播种后通过幼苗的根和芽鞘侵入,引起发病。发病时先出现中心病株,病株分泌细菌流胶(菌脓),借风、雨、露水、灌溉水、昆虫、人为等因素传播。带菌种子、带病稻草和残留田间的病株稻桩是主要初侵染源;李氏禾等田边杂草也能传病。细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温湿度适宜时侵染水稻叶片的气孔或伤口,可用噻菌铜喷雾防治,建议选择抗病品种,目前晶系品种大多抗细菌性条斑病。加强检疫,将病菌列入检疫对象,防止带菌种子远距离传播。选用抗(耐)病杂交稻,如桂31901、青华矮6号、双桂36、宁粳15号、珍桂矮1号、秋桂11、双朝25、广优、梅优、三培占1号、冀粳15号、博优等。避免偏施、迟施氮肥,配合磷、钾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忌灌串水和深水。药剂防治可参考水稻白叶枯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