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菌核病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2024-12-20 16:24

麦茬夏大豆种植技术之注意事项:灭茬直播及免耕覆秸播种田杂草较多,且易滋生根腐病、蛴螬等地下病虫害,应及时防控。撒播浅旋技术对田间麦茬高度要求较高,应严格控制在20厘米以内。大豆菌核病是大豆作物上常见病害之一,主要造成茎秆腐烂,病变部位苍白色,茎杆内中空并有黑色菌核,易折断,结荚少或不结荚。该病在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达50-90%,甚至绝产。田间菌核数和环境因素是该病发生轻重的重要因素。大豆菌核病是土传病害,初侵染来源主要是土壤中的菌核,在防治上应以预防初次侵染为主,减少豆田中菌核数量是防治病害的关键。大豆田排水良好、地势平整发病轻;合理密植、通风透光条件好的地块发病轻。地势低洼及排水不畅、施用氮肥过多、大豆生长茂密和通风不良,有利于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大豆菌核病是由核盘菌引起的、发生在大豆的病害。该病主要出现于大豆的苗期、花期及花荚期,主要危害大豆叶片、豆荚及茎杆。大豆苗期感病,植株茎部会出现水渍状或者棉絮状的菌丝;大豆花期感染菌核病会出现植株枯萎、茎叶腐烂现象,后期大豆全株会干枯萎缩而死。病原菌丝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0~25℃。在15℃以下菌丝生长缓慢,0℃时停止生长。15~25℃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菌丝的生长速度加快,温度是主要因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