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青枯病发病初期的症状有哪些?

2024-12-18 23:47

马铃薯青枯病是由青枯假单胞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危害叶、茎和薯块。发病后植株下部叶片迅速凋萎,叶脉变褐色,茎上生褐色条斑,病薯切开后导管变褐色,严重时腐烂,内部形成空洞。青枯病的主要症状是植株迅速萎蔫、枯死,茎叶仍保持绿色。病茎的褐变部位用手挤压,有乳白色菌液排出。发病初期,病株全株或一侧叶片从上至下急剧凋萎,色暗淡。马铃薯青枯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在马铃薯整个生长期都可发生,但因幼芽萌动和苗期温度、湿度不适宜青枯菌,所以不表现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而在现蕾开花期症状明显。发病初期,可采用中生菌素、噻唑锌、三氯异氰尿酸或络氨铜灌根防治,每株灌药液0.3~0.5L,视病情隔5~7天灌1次。土豆青枯病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恢复,2~3天后,不再复原,由下向上逐渐发展,4~5天后,病株茎叶萎蔫枯死。当马铃薯苗(芽)离地面5厘米或出苗10%左右时,开始进行中耕作业。施肥后采用中耕机械完成起垄、除草、滴灌带铺设工作。培土厚度根据播种深度确定,一般从种薯到垄顶的距离为15-18cm。中耕的目的:一是增加了地表辐射面积,有利于迅速提升地温;二是雨涝时降低湿度,减少病害发生;三是可有效填埋杂草;四是及时铺设滴灌系统,缓解苗期旱情。如果需要可在幼苗长至15~30cm,进行第二次中耕培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