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在马铃薯生长期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主要危害块茎,病斑多发生于薯块脐部。发病初期薯块表面出现黑褐色凹陷病斑,随后扩大形成较多轮纹状褶皱;后期薯块内部变空,干燥时内部长满白色菌丝,整个薯块变硬、变轻、干缩,呈灰褐色或深褐色,湿度大时发病处变红呈糊状。苗期发病时,种苗生长势较弱,较严重时不能发芽,造成缺苗断垄,部分出土薯苗也会在苗期萎蔫枯死。茄病镰孢侵染块茎,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不堪食用。
防除马铃薯田的阔叶杂草,主要应在播后苗前使用嗪草酮、乙氧氟草醚、二甲戊灵、乙草胺等药进行土壤封闭处理。马铃薯生长期,没有太好的安全有效的药防除阔叶杂草,在掌握用药经验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砜嘧磺隆、灭草松除草。在马铃薯播后苗前一般用嗪草酮封闭,亩用量有效成分在17~30克。苗后禾阔双除可亩用10.8%精喹禾灵EC60毫升+25%砜嘧磺隆WP1.32-5.32克,行间定向喷雾。也可在苗后使用灭草松防除阔叶杂草及莎草,在马铃薯株高在10-15厘米时施药,亩用量48%灭草松水剂130~150毫升。注意:马铃薯不同品种间对灭草松的耐药性差别较大,在无使用经验的作物上需安排小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