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子线虫病的发生与品种、气候、耕作方式密切相关。开花灌浆期高温多雨是造成线虫病大发生的主要原因,此时是线虫危害盛期,高温、多湿条件有利于线虫繁殖,特别是夏谷抽穗灌浆期多风、多雨,线虫在风摇谷穗碰撞及雨水冲洗中传播,造成扩大再侵染。谷子线虫病主要随种子传播,带病种子是主要初侵染源,秕谷和落入土壤及混入肥料的线虫也可传播。此外,用病秕粒饲喂牲畜,未腐熟的粪肥中也会有少量线虫存活诱发病害。混在土壤中或保持在室内的线虫至少能存活2年。
线虫病病原线虫为外寄生,谷子播种后,在谷粒、秕粒的壳皮内侧卷曲休眠越冬的成虫和幼虫遇湿复苏,侵入幼芽,在生长点外活动危害并少量繁殖。随着植株的生长,侵入叶原始体。拔节后线虫逐渐向叶鞘转移,在叶鞘内侧繁殖。幼穗形成后,线虫又转移到穗部危害并大量繁殖,开花末期达到高峰,造成子房受损、柱头萎缩,不能结实,但不形成虫瘿;至谷子成熟时,又以幼虫、成虫在谷粒、秕粒的颖片内侧休眠越冬。在生长期间,特别是在穗期,线虫能随雨水、流水或植株间接触而近距离传播,引起再侵染,但被侵染植株一般当年不表现症状。
线虫病的轻重,主要取决于种子带线虫量和穗期雨量大小,二者同时具备,则可造成毁灭性危害。凡生育期长,特别是孕穗期到灌浆期长,而且穗粒较紧、穗毛较长的品种发病重,反之则发病轻。
农业防治方面,应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严禁调运有病种子。选用抗、耐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施用腐熟的粪肥和堆肥,重病田实行3年以上轮作倒茬,禁止秸秆还田。种子处理可采用温汤浸种的方法杀灭种子表面线虫,具体做法为:用56~57℃温水浸种10分钟,然后用清水漂洗,去除秕粒,晾干后播种。
玉米田苗期有虫害发生时,为了省工省时,喷施苗后除草剂时,可以除草、治虫同时进行。但混用的农药应选择菊酯类杀虫剂,千万不要同有机磷类农药混施,喷药时要注意尽量避开心叶,谨防药液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