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指春季气温回升后,在春播季节气温降到十度以下连续三天以上,对春播造成严重影响。在气象学上,倒春寒是指初春(一般指3月)气温回升较快,而在春季后期(一般指4月或5月)气温较正常年份偏低并常伴有连阴雨的天气现象。这种“前春暖,后春寒”的天气称为“倒春寒”。倒春寒最早来源于农业,主要指气候学所说的侯(5天为一侯)平均气温超过10℃以后,由于受较强冷空气频繁袭击,气温下降较快,持续时间长达1-2个星期以上,造成大范围地区农作物受冻害的天气现象或天气过程。倒春寒的基本标准为:日平均气温≤12℃,维持期≥3天,不利秧苗生长。如果降温伴随着阴雨,危害更大。长期阴雨天气或频繁的冷空气侵袭,抑或持续冷高压控制下晴朗夜晚的强辐射冷却易造成倒春寒。初春气候多变,如果冷空气较强,可使气温猛降至10℃以下,甚至出现雨雪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