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实受害症状:发病初期产生淡褐色水渍状圆形小病斑,后病部迅速扩展,10℃经10天全果腐烂。受害果失去香味,组织松软呈海绵状,略具弹性,病部常产生灰白色至灰褐色小绒球状突起的霉丛,呈同心轮纹状排列。病果多早期脱落。贮藏期间,病果呈现特异的蓝黑色斑块。病果的果肉松软,海绵状,略有弹性,落地不易破碎。病斑在扩大腐烂过程中,遇到多雨潮湿的天气,其中央部分形成很多突起的、呈同心轮纹排列的灰褐色或灰白色绒球状物。果实症状:果实染病初期果面有淡褐色小点,渐扩大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褐色斑稍凹陷,直径4-6毫米,表面散生褐色小点,病斑表皮下果肉褐色,组织疏松不深,呈干腐海绵状。树上的病果常提早脱落,也有少量残留于树上,失水干缩成僵果,表面具有特殊的蓝黑色斑块。贮运期间以10月下旬至11月气温较高时发病较多。病果和被侵染但尚未发病,或表面带有病菌而未入侵的果实,在贮运期遇高温、高湿条件加上挤压、碰伤,病害很快传播蔓延。贮运期间发病的果实,果面一般不产生灰白色绒球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