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温湿度的管理。根据食用菌出菇期生物学特性,温度控制在12-18度,湿度在90-95%,当前在管理上,做到稳定温度,增加湿度,适量光照,加强通风,除病灭虫害,提高产量和效益。普通平菇的管理。需要大温差刺激出菇,所以在增加湿度,增加光照和加强通风的基础上,要昼夜加大温差,加大喷水量,蘑菇越多,喷水越多,可往菇蕾上直接喷,提高产量。菌丝体经过一定的生长发育,积累了足够的养分,达到生理成熟,菌丝逐渐扭结而形成菇蕾,进入出菇期。出菇期的管理内容主要是降温保湿,加强通风和保证充足的散射光照。一、对菌种进行脱毒处理或引进脱毒菌种,二、调整培养料的营养组分及其水平,三、严格栽培环境的消毒杀菌处理,四、强化菌丝后熟培养,使之储备更多的生物能量,具备爆发出菇的物质条件,五、出菇阶段配合“叶面施肥”,加强“爆发出菇”的效果。菌丝长满培养料后,每天在气温最低时打开菇房门窗和塑料膜1小时,然后盖好,这样可加大料面温差,促使子实体形成。还要根据湿度进行喷水,使室内空气相对湿度调至80%以上。达到生理成熟的菌丝体,遇到适宜的温度、湿度、空气和光线,就扭结成很多灰白色小米粒状的菌蕾堆。这时可向空间喷雾,将室内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左右,切勿向料面上喷水,以免影响菌蕾发育,造成幼菇死亡。同时要支起塑料薄膜,这样既通风又保湿,室内温度可保持在15—18℃。菌蕾堆形成后生长迅速,2—3天菌柄延伸,顶端有灰黑色或褐色扁圆形的原始菌盖形成时,可向料面喷少量水,保持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90%左右。温度保持在15℃左右。当茬菇出菇管理(一)温湿度控制.晴天外部气温较高时,注意棚内降温保湿,保证温度不超过25℃、湿度80%~90%.具体措施:外部光照强时棚顶覆盖遮阳物,早晚气温高时卷起保温物,棚内喷水通风.阴雨天或降温时,注意棚内保温保湿,保证温度不低于15℃、湿度不低于65%.具有措施:适当减少喷水和通风次数,棚外加盖保温物减少生物热损失,必要时还可采。2.当茬菇采收管理大部分食用菌应在完全开伞前采收,提前或延后采收都可能影响商品价值,可进行挑采.采收前至少停止喷水1天.采收后可进行分等分级或初加工,除草菇等个别菇种外一般需低温冷藏.多潮采收的食用菌,每潮采收后应及时补水,但不能往原基或子实体上直接喷水.每采完一潮菇后,应及时清理打扫菇棚.。3.下茬菇生产准备工作(一)制种.选用优质、高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的品种。伸长期棚温保持在10℃~16℃,光照强度为200勒克斯,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5%~98%.可直接向菇体上喷水,喷头与菇体间的距离大于1米。同时,结合喷水喷施1次营养液。其配方是:葡萄糖0.5公斤,煮菇水10公斤,西红柿浸出液2公斤,味精0.1公斤,维生素B150片,混合后分3次加入30公斤水中。应在上午10时通风,下午4时闭风,大风天气视情况而定。形成期菌盖每天可长2~3厘米,温度控制在8℃~15℃,上午10时通风,下午4时闭风,光照强度为250勒克斯,每天喷水不少于3次。为控制子实体生长过快和孢子弹射,可向菇体菌褶上喷1次孢子封闭液。其配方为:5%黄豆水20公斤,2%明矾水20公斤,维生素B9液10公斤。早秋平菇自9月上旬开始出菇,到10月份多已完成2潮出菇,个别的3潮出菇正在管理中,即使中下旬的出菇,至少也有1潮上市,10月份即应进入2潮管理。该阶段的管理重点应强调一个“水”字:常规栽培的,出菇后菌袋失水严重,应采取浸泡或注射等方法予以补水,以期获得较高产量。暴发出菇生物学效率达到100%以上产量的,可予清理菌袋,及时将下批菌袋转入出菇管理。9月份播种的菌袋,应尽量控制使之进一步菌丝后熟,最大限度的积累营养,为高产出菇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棚内或室内应安放一个干湿温度计,以观察棚内或室内温度、相对湿度的变化(温度应控制在20℃~25℃,相对湿度应控制在60%~70%),及时调控,以利菌丝健壮生长。翻垛是菌丝培养期间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般每5~7天翻一次(上、下、里外翻均匀),以使菌丝受温一致,发菌整齐。首先,在发菌阶段,应特别注意发菌室的温度,室内温度指标应体现在菌袋上。在菌袋温度最高的地方,于两袋之间插上温度计,架式培养的应放在架子的最上层。垛式培养的应放在堆放的中心位置。所应控制的袋温因品种不同而异。平菇、香菇、木耳应控制温度于28℃以下,金针菇、杏鲍菇应控温于26℃以下,如温度超标,应于早晚通风并延长通风时间,还应时刻注意疏袋降温。其次,随着气温的升高,各种害虫也开始活动,发菌期间应坚持每周喷洒一次高效低毒农药,彻底杜绝虫害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