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瓜枯萎病传播途径有哪些?

2025-08-30 18:10

黄瓜枯萎病又名萎蔫病、蔓割病、死秧病,是由尖镰孢菌黄瓜专化型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黄瓜上的病害。该病发生在黄瓜的整个生长期,特别是在开花期与结果期。幼苗期发病时病株表现为茎基部缢缩,变褐呈水渍状,随后萎蔫倒伏。成株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植株根茎部叶片在中午萎蔫下垂,呈缺水状。

黄瓜枯萎病传播途径有:远距离传播主要借助带菌种子和带菌肥料,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借助灌溉水、流水、风雨、小昆虫及农事操作等,从伤口或不定根处侵入致病。对于幼苗,子叶先变黄、萎蔫或全株枯萎,茎基部变褐缢缩倒伏,维管束变褐色或呈立枯状。开花结果后陆续发病,被害株最初表现为部分叶片或植株的一侧叶片,中午萎蔫下垂,似缺水状,但萎蔫叶早晚恢复,后萎蔫叶片不断增多,逐渐遍及全株,致整株枯死。成株期发病,下部叶片叶脉逐渐退绿,叶片呈掌状黄色病斑,黄叶逐渐向植株上部蔓延发展,全株叶片中午呈现萎蔫状,早晚恢复正常,反复数日后,整株叶片萎蔫下垂,直至干枯死亡。横切茎基部,可看到维管束变黄褐色,这是枯萎病的重要特征。

该病是由病原菌侵入黄瓜的根颈部并寄生于维管束内,阻止水和养分的吸收,导致黄瓜植株发生系统性病害。黄瓜枯萎病从零星发病到大面积发病只需2-3年,有植物“癌症”之称。同一地块连作3年,发病率可高达70%,产量损失10-50%。甚至绝收。

病菌以菌丝体或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肥料内或种子上越冬。土壤中的病原菌可存活,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侵入后,进入维管束,繁殖发育并引起中毒,造成维管束堵塞、变褐,导致植株萎蔫死亡。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或更长的时间。黄瓜枯萎病传播途径:该病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或更长的时间,病菌随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和根毛顶部。

一、黄瓜枯萎病的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在未腐熟的肥料和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病原从根部伤口或根毛顶端细胞间侵入,后进入维管束发育繁殖堵塞导管,病原产生毒素引起植株中毒,失去输导作用,引起萎蔫。

二、播种带菌的种子,苗期即发病。地上部的重复侵染主要通过整枝或绑蔓引起的伤口侵入。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或更长的时间,病菌随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侵入。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来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或更长的时间,病菌随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和根毛顶部黄瓜枯萎病细胞间隙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并向上扩展,堵塞导管,产生毒素使细胞致死,植株萎蔫枯死。

(1)黄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同时喷洒消毒药剂对土壤进行消毒,并配合喷施新高脂膜增强药效,大大提高药剂有效成分利用率。(2)选用无病新土育苗,采用营养钵或塑料套分苗。(3)轮作。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或更长的时间,病菌随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侵入。黄瓜枯萎病的菌以菌丝体、厚垣孢子、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内越冬,也可以在未腐熟的肥料和种子表面越冬,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来源。种子和有机肥带菌,是无病区初侵染源。在老病区土壤和肥料则是初侵染源。病菌侵入途径主要是自然裂口和根部伤口。病菌入侵后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等有毒物质,使瓜叶迅速萎蔫。地上部的重复侵染主要是通过灌溉水传染,地下部很少当年重复侵染。发病期,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气温20-25或连续两天连阴雨,病势进展迅速。试验证明:秧苗老化、连作和过分干旱也是引起此病发生的条件。病菌以菌丝体、菌核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或更长的时间,病菌随种子、土壤、肥料、灌溉水、昆虫、农具等传播,通过根部伤口和根毛顶部细胞间隙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并向上扩展,堵塞导管,产生毒素使细胞致死,植株萎蔫枯死。病原菌属于真菌中的镰刀菌,在土壤栽培的情况下,在土中及病株残体上过冬。一般能存活5~6年。种子和粪肥均可带菌。病菌从幼根及茎部伤口侵入,到维管束内繁殖蔓延。另外,灌溉、雨水和昆虫都能传播。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