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水象甲以成虫滞育状态越冬,越冬时有群集习性,常在一处聚集数十头至千头以上。越冬场所多在田边、路旁、河(沟)畔、林带、荒草地等潮干土交界处的浅土层中及落叶、枯草下,部分在稻茬和稻草堆中。杂木林带土中每平方米可群集成虫3800余头,每丛稻茬平均有0.4-4头。但稻茬中的越冬成虫经翻耕或春耕灌水后大多死亡。稻水象甲每年可发生1-2代。越冬成虫复苏后,首先取食禾本科杂草新叶,早春喜食植物顺序为假稻、白茅、芦苇。稻苗生长,特别移栽灌水后,迁入稻田为害,虫量高峰在6月初前后。越冬成虫复苏后性器官需经补充营养(即取食)和渡过150°C有效积温才发育成熟,并待稻田灌水后开始产卵(一般5月初)。产卵期可长达30-50天。卵期7-8天,5月中旬至7月上旬陆续孵化为幼虫,危害稻根。幼虫期28-35天,6月中旬至8月上旬先后化蛹,蛹期7-14天,7月上旬至8月中旬相继羽化为当年世代成虫,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羽化高峰。以成虫在稻桩周围、土隙中越冬为主,也有在田埂、沟边草丛松土中越冬,少数以幼虫成蛹在稻桩附近土下3-6厘米深处做土室越冬。成虫有趋光性和假死性,善游水,好攀登。卵产于稻株近水面3厘米左右处,成虫在稻株上咬一小孔产卵,每处约3至20余粒不等。幼虫孵出后,在叶鞘内短暂停留取食后,沿稻茎钻入土中,一般群聚在土下深约2~3厘米处,取食水稻的幼嫩须根和腐殖质,一丛稻根处多的有虫几十条发生为害。一般丘陵、半山区比平原多,高燥田比低洼田多,砂质土比粘质土多。水稻苗期主要病害有立枯病、青枯病、苗稻瘟和恶苗病。其中立枯病多发生在旱育的秧田,发病时叶尖会枯黄,要及时喷洒甲霜灵类防治。防治青枯病应在苗齐后多通风炼苗,药物可用立枯净。苗稻瘟在三叶期后用40%硫环唑预防。恶苗病可用95%绿亨1号防治,按照说明喷施。水稻苗床病虫害包括恶苗病、立枯病、潜叶蝇、负泥虫和稻瘟病,其中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的“不死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