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主要症状特点有哪些?

2025-08-11 18:40

稻曲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仅在穗部发生,危害部分谷粒。该病在颖壳合缝处先露出淡黄绿色小菌块,逐渐膨大并包裹全颖壳,呈墨绿色或橄榄色,最终开裂并布满墨绿色粉末。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内外颖裂开,露出淡黄色块状物,即孢子座,后包于内外颖两侧,呈黑绿色,初外包一层薄膜,后破裂,散生墨绿色粉末,即病菌的厚垣孢子,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风吹雨打易脱落。稻曲病又称稻乌米、伪黑穗病、绿黑穗病、谷花病、青粉病、火焰包,因与氮肥重施叶色浓绿相关,过去被称为"丰收病"。

该病多发生在穗下部,穗中部和上部发病率较低。常见症状是在稻穗上形成黄色或墨绿色的稻曲球,呈粉状颗粒,有时表面龟裂。稻曲球数量不等,通常为2~10个,最多可达80多个。还可形成白色稻曲球,表层和内部均为白色。稻曲病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主要在水稻抽穗至扬花期感病,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则每穗1到2粒,多则每穗10多粒。初发病的病粒大小、形状与健粒基本相同,色泽稍带黄色,有充实感,不透光,剥开颖壳可见白色絮状物。病菌孢子多在破口期进入,在颖壳内生长,初时受侵害谷粒颖壳稍张开,露出黄绿色的小型块状突起,后逐渐膨大,将颖壳包裹起来,形成比正常谷粒大3~4倍的菌块。菌块近球形,颜色逐渐变为黄绿或墨绿色,墨绿色菌块表面光滑,最后龟裂,散出墨绿色粉末(孢子)。水稻稻曲病主要症状:在水稻抽穗扬花期侵入,灌浆后显症状,危害穗部谷粒。始见颖合缝处露出淡黄绿色块状物,膨大后包裹全颖的近球形球菌,球菌外围有一层灰色膜,颜色变为黄绿色或墨绿色,开裂后散出墨绿色或深墨色粉末,即稻曲病病菌的厚垣孢子。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