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荚螟幼虫蛀食嫩豆荚及荚内嫩豆粒和花,蛀孔外积有粪粒,常引起落荚落花,豆荚食味变苦,外形扭曲加上虫洞会大大降低豆角的商品性。豆荚螟每年发生代数因地区不同而异,在华北地区年生3~4代,华中地区4~5代,华南地区7代。以老熟幼虫在寄主植物附近土表下5~6厘米深处结茧化蛹越冬。每头雌蛾可产卵80~90粒,卵产于嫩荚、花蕾和叶柄上,初孵幼虫即蛀入花蕾或花器,取食幼嫩子房、花药,花蕾或幼荚,3龄以上的幼虫除少部分继续危害花外,大部分蛀荚危害,一般1头幼虫可转荚为害1~3次,可食害豆3~5粒。少数也可吐丝卷叶危害,在内蚕食叶肉,只留下叶脉。老熟后在荚上咬孔洞爬出,落至地面,潜入植株附近的土下3cm左右深处吐丝作茧化蛹。
农业防治方面,在化蛹高峰期结合抗旱放水灭蛹能收到一定效果。人工摘除虫蛀花蕾和虫蛀荚是减少田间虫口密度的重要方法,摘除的虫蛀花、蕾、荚要集中处理,避免幼虫爬出再行为害。及时清理田间落花、落荚,集中烧毁。物理防治可在豆田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药剂防治可在豆类植株盛花期喷药,或孵卵盛期喷施第1次药,隔7天再喷1次,连续喷3~4次。一般宜在清晨豆类植物花瓣开放时喷药,喷洒重点部位是花蕾、已开的花和嫩荚,落地的花荚也要喷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