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2月14日,玉米蚜虫从北到南一年发生10~20余代,一般以无翅胎生雌蚜在小麦苗及禾本科杂草的心叶里越冬。4月底5月初向春玉米、高粱迁移。玉米抽雄前,蚜虫群集于心叶里繁殖为害,抽雄后扩散至雄穗、雌穗上繁殖为害,扬花期是玉米蚜繁殖为害的最有利时期。
防治技术包括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农业防治措施包括及时清除田边、路旁、沟旁的禾本科杂草,消灭玉米蚜寄主,压低向夏玉米田转移的虫源基数;选用抗虫品种和有包衣的良种;追肥时带药,可加入适量噻虫嗪或吡虫啉颗粒剂。化学防治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药物,如氯氟氰菊酯、啶虫脒、噻虫嗪、吡虫啉等。
危害玉米的蚜虫属半翅目蚜科,种类有玉米蚜、麦长管蚜、棉蚜等。玉米蚜为害玉米、高粱、谷子、大麦、小麦、水稻等作物。麦长管蚜寄主玉米、小麦等。棉蚜主要为害棉花、玉米、瓜类等作物及多种观赏植物。玉米蚜的成、若蚜群集于叶片背面、心叶、花丝和雄穗取食,能分泌"蜜露"并常在被害部位形成黑色霉状物,叶片边缘发黄;在雄穗上影响授粉。蚜虫能传播玉米矮花叶病毒和红叶病毒。棉蚜多在玉米中下部叶片叶背面为害。
玉米蚜虫生长繁育快,玉米进入喇叭口末期至开花期,是蚜虫繁殖高峰期。秋季玉米成熟时,有翅蚜虫会向禾本科植物转移,进行繁殖,准备过冬。玉米蚜虫主要发生在夏季高温连雨季节,尤其是大雾天。玉米蚜虫的发生规律是高温高湿。玉米蚜虫发生在玉米抽雄后,黄淮玉米区以北,黄淮之间和淮河以南发生很少。一般玉米蚜虫都是在高温情况下高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