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牛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各种年龄的牛都易感染、以幼龄牛易感性最高。可通过病牛的分泌物、排泄物、血液和脾脏等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症状该病的潜伏期一般为7-14天,分急性和慢性两型。急性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2℃,仅持续2-3天,个别表现第二次升高(双相高热)。随体温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继而又有白细胞微量增多。病牛厌食,鼻漏,流涎,呼气恶臭,通常在口内黏膜损坏之后便发生严重腹泻,初为水泻,后带有黏液和血,有些病例常有蹄叶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导致跛行。
对发病中的肉牛要加强护理,增强抵抗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症状,将抗菌、磺胺药物与补充糖等体液一起使用,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继续感染。使用疫苗,根据适当的时期进行疫苗接种,能够减少病毒传染。采用药物治疗对发病初期病牛可以采用收敛止泻方法缓解牛的病症,中药、西药都有一定的效果,但治疗效果不高。还可以利用胰酶、氯仿等有机溶剂来控制病毒的感染。利用疫苗预防牛病毒性腹泻传统的疫苗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如今最有效的疫苗是提高免疫力的牛粘膜疫苗。国家还应鼓励各个科研所、高校、地方动物卫生机构联合开发牛病毒性腹泻疫苗,保护畜牧业的发展。
建设良好的养殖环境,加强饲养安全生物体系养殖户应科学的规划设计养殖场,选择相对宽阔的牛场,条件不够的应做到养殖场空气畅通,控制好养殖场的温度,控制养殖密度,修建专门的消毒区域,定期对牛舍和食槽进行消毒,避免牛病毒性腹泻的危害。发现病牛要及时进行血清检测,一旦发现有阳性的抗体,应立即扑杀无害化处理,加大消毒力度,切断传染,防止病毒蔓延。坚持自繁自养原则。为预防购入没有经过检疫的牛只,实现疫病的合理防控,在购买牛只时应严格检疫,国内与省内在种牛调运时也需严格检疫,以防引进病牛。加强免疫。使用DNA疫苗与亚单位疫苗来增强牛群对该病的抵抗力,早期免疫至少需在2次以上,两次免疫时间应间隔30d,使牛只增强免疫力。同时,养殖户应结合当地疫病流行状态,制定合理免疫程序。
科学饲养管理。做好牛舍通风与卫生条件的改善,定期做好圈舍环境以及饲养工具的消毒,确保饮水与喂料设备清洁卫生,合理控制饲养密度,预防过于拥挤、接触过密切而加重病毒传播。并且,需对饲养人员展开专业培训,增强对牛病毒性腹泻危害的认识,及时做好粪便与污物的处理,一旦发现发病牛只及时隔离消毒,以防疫情扩散。解热可用安乃近注射液,补液可用葡萄糖生理盐水,强心可用安钠咖,重症病牛可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中药可用加减九味姜活汤,以达到清月解热和通便的目的。牛病毒性腹泻一般可以使用利巴韦林抗病毒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服用蒙脱石粉止泻。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更加注意保暖,避免胃部发冷,避免饮用冷水。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食用冷硬食物,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症状恶化,促进疾病更快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