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途径。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附着在病残组织内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种子也能带少量病菌。田间侵入玉米植株,经10~14天在病斑上可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发病条件。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玉米大斑病的发生规律: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凸脐孺孢菌。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组织和玉米秸中越冬,种子也可少量带菌。分生孢子由风雨、气流传播,可有多次再侵染。玉米生育后期发病重。7~8月高温、高湿多雨有利于大斑病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