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圆斑病是由炭色长蠕孢引起的病害,主要侵染果穗、叶片、苞叶和叶鞘。病菌在病叶、叶鞘、苞叶或病种子上越冬,带菌种子播种可引起烂芽或幼苗枯死。此外,田间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也可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病原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1到2天前萌发侵入,病斑上产生的病原借风雨传播,引起夜班或说服进行多次侵染。
玉米圆斑病可侵染叶片、果穗、苞叶和叶鞘。叶片上病斑初为水渍状淡绿到淡黄色小点,以后扩大为圆或卵圆形斑点,有同心轮纹,中央淡褐色,边缘褐色,具黄绿色晕圈,大小为(1~2)毫米x(3~10)毫米。数个病斑汇合变成长条斑。苞叶上的病斑向内扩展可侵害玉米籽粒和穗轴,病部变黑陷,果穗变弯曲,重者粒和穗轴变黑,籽粒和苞叶上长满黑色霉层。
玉米圆斑病的传播途径与大小斑病相似。由于穗部发病重,病菌可在果穗上潜伏越冬。翌年带菌种子的传病作用很大,有些染病的种子不能发芽而腐烂在土壤中,引起幼苗发病或枯死。此外,遗落在田间或秸秆垛上残留的病株残体,也可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时,越冬病菌孢子传播到玉米植株上,经1~2天潜育萌发侵入。病斑上又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引起叶斑或穗腐,进行多次再侵染。
玉米吐丝至灌浆期是该病侵入的关键时期。温度高低、湿度大小与玉米圆斑病流行关系极大,气温25℃左右,田间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降水频繁可造成病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