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白粉病主要为害叶片。病叶上初期产生浅黄色小斑点,后渐扩大成近圆形,病部布满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及气生菌丝)并扩展到全叶;后期病部产生黑色小颗粒状物(闭囊壳),叶片扭曲变形,枯黄脱落。该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菊科白粉菌。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土表越冬。来年春季条件适宜时,闭囊壳放射出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发病后病部形成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又可进行多次再侵染。春、秋冷凉,湿度大易发病。白粉病寄主休眠芽带菌,主要在中上叶正反面。初期为黄色斑点,后为粉霜状物,逐渐扩大后连成一片,成为大面积的白色粉状斑,严重时叶片和嫩梢卷曲变形,甚至凋萎致死。主要是阴雨多,光照不足,排水不良,湿度大,病菌繁殖快,引起病菌流行。但在干旱条件下病势也会加重。另外,氮肥过多,植株倒伏,或施肥不足,植株生长衰弱,抗病能力差,均易引起白粉病的发生。高温高湿通透性差,菊科类作物易得白粉病。生物农药哈茨木霉菌+白粉生物代谢物或多菌灵+粉绣宁防治,叶面喷施3次以上。在南方或北方棚室,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有时孢子萌发产生的侵染丝直接侵入寄主表皮细胞,在表皮细胞内形成吸器吸收营养。菌丝体多甸句在寄主表面,多处长出附着器,晚秋形成闭囊壳或以菌丝在寄主上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