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食心虫主要危害大豆,也取食野生大豆和苦参。以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每年发生1代,在中国北部发生偏早,南部偏晚,以幼虫在地下结茧越冬。翌年7月中、下旬向土表移动化蛹,7月下旬至8月初为化蛹盛期,蛹期对环境抵抗力弱。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豆田成虫出现期为7月末到9月初。成虫于下午3时后在豆田活动,有成团飞翔现象。雌蛾喜产卵在有毛豆荚上,散产。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处蛀入。8月下旬为入荚盛期。9月中、下旬脱荚入土越冬。冬季低温越冬死亡率增大。成虫及其产卵适温为20~25℃,相对湿度为90%。在适温条件下,如化蛹期雨量较多,土壤湿度较大,有利于化蛹和成虫出土。土壤含水量低于5%时成虫不能羽化。
河南地区1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冬。翌年7月下旬开始破茧化蛹,7月底至8月初化蛹盛期,8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8月下旬为产卵盛期,8月底至9月初进入孵化盛期,幼虫在豆荚内为害20~30d老熟,9月中旬至10月上旬陆续脱荚入土越冬。成虫产卵于大豆嫩荚上,每荚1粒。幼虫孵化后多从豆荚边缘合缝附近蛀入,先吐丝结成细长形薄白丝网,在其中咬食荚皮穿孔进入荚内为害。大豆收割前后,老熟幼虫在豆荚边缘穿孔脱荚,入土越冬。雨量多、土壤湿度大,有利于化蛹、成虫羽化和幼虫脱荚入土。少雨干旱对其发生不利。大豆连作受害重,轮作发生轻。低洼地比平地、岗地发生重,旱年尤为明显。
大豆食心虫的为害特点:幼虫蛀入豆荚,咬食豆粒。被害豆粒形成虫孔、破瓣,严重时整个豆粒被吃空,豆荚里充满粪便。成虫翅展12一14毫米,黄褐色至暗褐色。幼虫初孵时黄白色,后变为淡黄色或橙黄色,红色,蛹体长约6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