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耕是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用耘锄或锄疏松土壤的操作,主要作用是保墒、除草、提高土壤含氧量、蹲苗等。具体操作时间一般在作物的苗期雨后进行。大豆中耕的关键时期如下:在大豆刚长出真叶时进行第一次中耕,以后每隔10天左右再中耕1~2次,根据土壤板结程度及杂草数量灵活掌握次数,最后一次中耕应在开花前结束。整地犁耙后播种的大豆,第一次中耕应浅,深度不超过3.3厘米,避免伤根,以破板结、除草为目的;第二次中耕应深,一般为3.3~5厘米,伤一些表层细根,促进根系下扎,并可控制大豆旺长,防止倒伏;第三次中耕要浅,避免伤根,可结合培土,培土深度以超过子叶节为准,主要是破坏土表板结层,切断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减轻旱害与盐害,增强微生物活动,加速养分转化,提高肥力。
出苗后在大豆1~3片复叶、杂草2~5叶期进行防除,苗后除草剂最佳施药时期在稗草3-5叶期、阔叶杂草2-4叶期(一般株高5厘米左右),防除鸭跖草必须在3叶前,3叶后已难防除。施药过早,杂草出苗不齐,后出杂草接触不到药剂;施药过晚,大豆抗性减弱,杂草抗性增强,防除难度增大,需增加用药量,既增加成本,又易造成药害。中耕除草可在播后出苗前喷施除草剂进行化学除草,或在杂草3~5叶期作茎叶处理;出苗后二十天左右喷一次吡虫啉预防蚜虫;从开花到结荚、鼓粒之间,再喷两次吡虫啉,基本可免受虫害。
大豆子叶刚拱土显行时,进行第一次机械深松土或畜力趟地,但不培土。此后视田间杂草数量进行铲地,并随之趟地。至大豆封权垄之前,完成三次铲地、三次趟地,每次铲、趟间隔时间10~15天,铲趟伤苗率要小于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