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以休眠孢子囊球在种薯内或随病残物遗落在土壤中越冬,病薯和病土成为翌年本病的初侵染源。病害的远距离传播靠种薯的调运;田间近距离传播则靠病土、病肥、灌溉水等。休眠孢子囊在土中可存活4~5年,当条件适宜时,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游动孢子静止后成为变形体,从根毛、皮孔或伤口侵入寄主;变形体在寄主细胞内发育,分裂为多核的原生质团;到生长后期,原生质团又分化为单核的休眠孢子囊,并集结为海绵状的休眠孢子囊球,充满寄主细胞内。病组织崩解后,休眠孢子囊球又落入土中越冬或越夏。土壤温度18~20℃,湿度90%左右,pH4.7~5.4适宜病菌生长发育,田间发病重。生长期间降雨多,夏季凉爽,有利于发病。
疮痂病发病规律:定植后,菌源通过种块创伤面积接触寄主,潜入侵染繁殖,待幼果膨大时与土壤摩擦形成众多伤口加上温湿度具备时致害成病。疮痂病在以下条件时易发病:(1)重茬地容易再次致害,土壤中病菌量逐年增加,症状逐年加重。(2)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偏碱有益菌群少的易上病。(3)沙土地易得病,土豆在膨大期容易与土壤中的沙砾摩擦产生伤口,易被病菌侵染。(4)N肥用量偏多的,导致植株苗期徒长,免疫力差,幼果不够健壮,易上疮痂。土壤湿度90%左右,土温18~20℃,土壤pH4.7~5.4,适于病菌发育,因而发病也重。一般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易发病。本病发生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初侵染及初侵染病原菌的数量,田间再侵染即使发生也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