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茎腐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在田间传播,主要是靠田间雨水径流,其次是大风,不过农事操作过程中携带病菌也能传播。病菌主要随病残体遗落土中或混入土杂肥中越冬,也可粘附在种荚和种仁上越冬,借风雨或农事操作而传播,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致病。该病的发生流行同天气、种子、栽培管理和品种抗性等因素有密切关系。温暖多雨,土壤湿度大,或大雨骤晴,土温变化剧烈,气候干燥,土表温度高,植株受灼伤,往往易诱发花生茎腐病。收获期雨水多,种荚未充分晒干就入库或入库后保管不善,造成种荚发霉,种子生活力降低,种子带菌率增加,播种后易暴发茎腐病。一般连作地、土壤结构和肥力差的地块,或者施用带病残体的土杂肥,发病严重;春花生比夏花生发病重,早播春花生较迟播的发病重。在大田,花生发病有两个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是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第2个高峰期是7月中旬至8月上旬。第1个发病高峰常致大量幼苗死亡;第2个发病高峰期发生在高温的雨季,花生一旦感病,迅速扩展,造成大量或成片花生植株枯死,荚果霉烂和发芽等。在花生的整个生育期和发育期,若遇持续高温、多雨、高湿的天气,极易促发加重茎腐病的发生与危害,出现大面积的感病与发病。
花生茎腐病症状:茎腐病多在花生生长中后期发病,成株发病多在近地面茎基部第一对侧枝处。初为黄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为黑褐色,并向四周扩展包围茎基部,引起黑褐色腐烂,使地上部萎缩枯死,潮湿时病部密生黑色小粒(分生孢子器)。病株荚果腐烂,或种仁不饱满。花生茎腐病的流行与种子、土壤、气候以及栽培制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种子带菌是发病主要因素。病菌借助农事操作、施肥及雨水传播,从根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通常连作、地势低洼、地力弱土层浅、持续低温阴雨或暴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易发病。花生茎腐病从苗期时即可染病,病菌通过花生的子叶和根系侵染整颗植株,刚开始染病后,在根茎部位会有病斑出现,颜色为黄褐色,随着病情的加重,颜色变成黑褐色,最后地上部分的植株开始失水,最终枯萎死株。
花生根腐病、茎腐病的流行与种子、土壤、气候以及栽培制度等因素有密切关系,种子带菌是发病主要因素。病菌借助农事操作、施肥及雨水传播,从根茎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通常连作、地势低洼、地力弱土层浅、持续低温阴雨或暴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易发病。根腐病苗期至开花前易受病菌侵染且发病较重,茎腐病苗期和结果期易发病。一般5月下旬至6月初出现病株,6月中下旬出现发病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