豇豆疫病的传播途径是什么

2025-06-10 20:04

夏秋天气闷热,连续阴雨、雨后骤晴等病情发展迅速。管理粗放、偏施氮肥,大水漫灌、杂草丛生、虫害严重、植株长势差等,均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豇豆疫病属真菌性病害,由豇豆疫霉菌侵染所致。病菌以卵孢子、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种子上越冬,借风雨、流水等传播。温度在25-28℃,若天气多雨或田间湿度大时,会导致病害的严重发生。此外,地势低洼,土壤潮湿,种植过密,植株间通风透光不良等也会导致病害严重发生。条件适宜时,卵孢子萌发,产出芽管,芽管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孢子囊萌发产出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到豇豆上侵染。后病部又产生孢子囊进行再侵染,到生育后期,病菌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进行越冬。温度和湿度是发病主导因子,25-28℃,连阴雨或雨后转晴,湿度高,易发病;地势低洼或土壤潮湿、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豇豆病毒病系病毒性病害,叶片、花器、豆荚均可表现症状。发病症状有多种表现型,如花叶斑驳型、卷叶萎缩型、明脉皱缩型等,以花叶斑驳型最为常见。幼苗期表现为矮缩,新生叶片偏小、皱缩,甚至幼苗死亡。豌豆疫病以卵孢子在病残体上和土壤中越冬,越冬病菌经雨水飞溅或灌溉水传到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发病,部部产生的孢子囊,借雨水传播为害。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