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病规律?

2025-06-10 08:24

侵染途径及发病规律病原物为玉米矮花叶病毒,以蚜虫或叶片摩擦传播。传病的蚜虫有玉米蚜、桃蚜等20多种。发病的潜伏期约4~7天。在蚜虫数量大、玉米发育不良、气候干旱、管理粗放的情况下发病严重。病毒主要在田间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寄主上越冬,作为主要初侵染来源。条件适宜时,蚜虫从越冬带毒的寄主植物上获毒,迁飞到玉米上取食传毒,发病后的植株成为田间毒源中心,随着蚜虫的取食活动将病毒传向全田,并在春、夏玉米和杂草上传播危害,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将病毒传至杂草上越冬。蚜虫介体,主要是麦二叉蚜、高梁缢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毒源及介体发生量,以及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品种抗病力差、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长较差等都会加重发病程度。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规律:该病是病毒性病害,病毒为玉米矮花叶病毒。病毒主要在田间多年生禾本科杂草上越冬,成为主要初侵染源;部分种子也带有病毒;此病由玉米蚜、桃蚜等多种蚜虫传播而致。春季条件适宜时,蚜虫从越冬寄主杂草上刺吸获毒,迁飞至玉米上取食传毒;发病后的玉米成为毒源中心,随着蚜虫的取食活动将病毒传向全田,使病害得以蔓延发展。在玉米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生,初期会在幼嫩叶片上有不规则浅绿或暗绿的条斑或斑出现,慢慢顺着叶脉会有狭窄条纹出现。玉米矮花叶病的初侵染毒源来自多年生的禾本科杂草。初春、越冬蚜虫复苏后,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获毒,有翅蚜虫迁飞将病毒传播到春玉米及杂草上,以后在春、夏玉米上为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回到杂草上越冬。6―7月份如天气干旱,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而利于蚜虫繁殖、迁飞,发病重。春玉米早播、夏玉米晚播均发病重。病毒主要在雀麦、牛鞭草等寄主上越冬,是该病重要初侵染源,带毒种子发芽出苗后也可成为发病中心。传毒主要靠蚜虫的扩散而传播,该病的发生与蚜虫的密集量相关。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