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多从池梗边的稻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病,氮肥大、组织柔嫩的稻田发病较重。纹枯病多在水稻孕穗拔节期开始发病,在高温高湿和大雨后,发病迅速。病菌是立枯丝核菌,存活在田埂上或田埂上面的上年残茬中,在高温和大雨后,先感染靠近田埂边稻株的下部叶鞘和叶片,逐渐向池中和稻株上部叶片及茎杆发展。该病喜高温高湿,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有利于该病发生;水稻过度密植、过多或过迟追施氮肥、连续深水灌溉,造成通气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加速菌丝的伸长和蔓延,都有利于发病。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病原为瓜亡革菌。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病残体或田间杂草上越冬。夏秋两季当稻苗烤搁田结束复水时开始萌发菌丝侵染稻株基叶叶鞘、叶片,后攀升致穗粒为害。病菌主要以菌核落入田间或在病稻草、杂草等寄主上越冬,第二年插秧后随灌水流动附着在幼苗近水面处,产生菌丝侵入植株,潜育期3~5天后发病。侵染最适宜温度为28~32℃、最宜湿度为96%以上。如果相对湿度在85%以下,则侵染受抑制。病菌对酸碱度的适应范围为pH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