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褐斑病的发病规律

2025-05-27 15:17

小麦蠕孢叶斑根腐病是一种由病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在种子上越冬或越夏,分生孢子经胚芽鞘或幼根侵入,主要危害叶片、茎和花梗。叶片染病时出现近圆形或长圆形小斑,中间灰白色,边缘具褐色环,略隆起,外围灰白色,最外缘呈浅绿色水渍状晕圈,大小0.2一0.5mm。病斑可相互融合,导致叶片干枯。茎部染病产生梭形长条斑,花梗染病则花提早萎凋。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翌年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植株生长茂密,天气潮湿或田间湿度大易发病,基部接近地面叶片发病重。易发生在降雨少的西北部。分生孢子器球形,埋生至半埋生,直径118~224um,壁膜质。分生孢子圆筒形至椭圆形,双胞无色,隔膜处稍缢缩,大小17~28×3~6(um)。防治方法包括发病重地区避免在低洼处种植小麦,合理密植,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可减轻发病。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