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软腐病的发生与黄条跳甲、地蛆、菜青虫等田间害虫及黑腐病、伤口数量等因素密切相关。白菜的伤口主要包括自然裂口、虫伤病痕及机械伤,其中叶柄上的自然纵裂是病菌侵入的主要途径。白菜包心期抵抗力下降,遇雨低温(15~25℃)时易流行软腐病。久旱遇雨、蹲苗过度、浇水过量等均会增加伤口,导致发病。地表积水、土壤缺氧不利于根系发育或伤口木栓化,进一步加重病情。此外,品种、茬口、播期也影响发病,连作地、低洼地及早播地发病较重。
白菜软腐病多从基部开始,初期外叶或叶球基部出现水渍状椭圆形病斑,逐渐扩大、变软,呈暗褐色。晴天中午外叶萎蔫,早晚恢复,但数天后病斑扩大至叶片基部,叶片无法获得水分,中午不再恢复,病部腐烂,叶球外露或基部变黑腐烂成泥状,叶柄或根茎基部组织呈灰褐色软腐,严重时全株腐烂并散发恶臭。病叶日晒后失水变干,呈薄纸状平贴地面或紧贴叶球。
病菌只能通过伤口侵入,因此愈伤能力与发病程度密切相关。白菜不同生育期愈伤能力不同:幼苗期受伤3h后开始木栓化,莲座期后需12h。幼苗期愈伤能力对温度不敏感,15~32℃木栓化速度差异不大;莲座期后愈伤能力对温度敏感,26~32℃时6h开始木栓化,15~20℃需12h,7℃需24~48h。因此,软腐病多从莲座期后发病,幼苗期较少。气候条件中,雨水与发病关系最大,包心后多雨易使叶片基部浸水缺氧,利于病菌繁殖传播,不利伤口愈合。
白菜伤口主要包括自然裂口、虫伤、病伤和机械伤,其中叶柄上的自然纵裂在久旱降雨后最易被病菌侵入,损失最大。害虫既是伤口的制造者,又是病害传播介体。如菜粉蝶幼虫口腔和肠道内带有细菌,小菜蛾体表也携带细菌,蛴螬、蝼蛄等地下害虫造成的伤口均有利于病菌侵入,导致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