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菌在种子上、病残体内或采种株上越冬。若播种带病种子,幼苗出土时,病菌从子叶边缘的水孔或伤口侵入引起发病;成株叶片染病,病菌在薄壁细胞内繁殖,并迅速进入维管束,引起叶片发病,再从叶片维管束蔓延至基部维管束,造成系统侵染。该病菌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0℃,在高温多湿条件下利于病菌侵入发病,肥水管理不当,植株徒长或早衰,害虫猖獗或暴风雨频繁时发病重。危害叶片、叶球。卷心菜苗期发病子叶形成水渍状病斑,后渐蔓延到真叶,卷心菜真叶叶脉上出现小黑点斑或细黑条;卷心菜叶缘出现"V"形病斑,成株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形成叶斑或黄脉,叶斑由叶缘向叶内成"V"形扩展,坏死扩大,黄褐色;卷心菜病菌蔓延到茎部和根部形成黑色网状脉,导致植株萎蔫死亡。田间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农事操作等传播病菌。病菌从虫伤口或从叶缘的水孔侵入,先在薄壁细胞内,后进入导管,再向上向下蔓延,造成系统性侵染。种株被害后,病菌由果柄的导管侵入,再进入果荚和种脐,致使种子内部带菌;病菌也可附在种子上,造成种子外部带菌。此外,带菌的粪肥,也可传播病菌。致病菌为野油菜黄单胞菌野油菜黑腐病致病型。病菌在种子、种株上和病残体里越冬,借助风雨传播,由气孔、水孔侵入。另外,土壤黏重、地势低洼、高温高湿、与十字花科蔬菜连茬。播种早熟品种等情况均易发病。病原主要随种子和田间病株残体越冬,也可在采种株或冬菜上越冬。带菌种子是主要的初侵染源。带菌种子可以通过引种传播到无病区。病原菌可在田间病残体上存活一年左右。随病残体越冬的病原菌,春季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或农事操作传播,由叶缘的水孔、叶片的伤口侵入。病菌生长适温为27~30℃,高温高湿、多雨、重露有利于黑腐病发生,暴风雨后往往大发生;连作、积水地块、施用未腐熟农家肥以及害虫严重发生等情况下,发病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