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由真菌浸染所致,病原菌可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在温室作物上越冬。病原菌借气流、雨水、农事操作等途径进行传播。高湿度环境是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低温气候也适合白粉病。一般发病温度为16-24℃,抗干分生孢子的最适湿度为97-99%,水膜不利于孢子萌发。雨后天气干燥,田间湿度高,白粉病也很容易发生。特别是高温、干旱和高温高湿交替出现时,病情会更严重。
白粉病一般指桑里白粉病,由桑生球针壳引起,通常发生在桑树的中、下部较老的叶上,常与污叶病并发为害,枝条上部的嫩叶一般不受侵害。受害桑叶背面有白色小霉斑,逐渐扩大,最终可布满叶背。霉斑表面呈粉状,后期出现黑色小点,分别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和闭囊壳。桑里白粉病可使受害桑叶的养分被大量消耗,影响桑叶品质,促使提前硬化。用病叶饲蚕,由于病叶营养价值差,且蚕食下量减少,以致蚕体虚弱,易诱发蚕病,全茧量、茧层量均降低。防治方法包括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加强管理以及合理采摘。发病初期可进行药剂防治,间隔10—15天次,连喷2次。
白粉病自幼苗到抽穗均可发病,主要为害小麦叶片,也为害茎和穗子。在叶片上开始产生黄色小点,而后扩大发展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表面生有白色粉状霉层。一般情况下部叶片比上部叶片多,叶片背面比正面多。霉斑早期单独分散,后联合成一个大霉斑,甚至可以覆盖全叶,严重影响光合作用,使正常新陈代谢受到干扰,造成早衰,产量受到损失。
生物肥料中微生物的主要作用包括根瘤菌肥料适用于豆科作物,作为结瘤、固氮的接种剂;磷细菌肥料可把土壤中难溶性磷转化为有效磷和无机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