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曲病以菌核在地面或以厚垣孢子在稻粒上越冬,翌年菌核萌发产生厚垣孢子,再生小孢子及子囊孢子进行初侵染。该病与品种、气温密切相关,特别是抽穗扬花期遇雨及低温时发病较重。抽穗早的品种发病较轻,施氮过量或穗肥过重会加重病害。病菌在24-32度之间均能发育,26-28度为最适温度,低于12度或高于36度则不能生长。病菌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侵染,灌浆期后病症显现,主要危害穗部谷粒。感病初期,颖壳合缝处可见淡黄绿色块状物,逐渐膨大并包裹整个颖壳,病粒比正常粒大3-4倍,呈墨绿色,表面平滑,后开裂散出墨绿色粉末。
水稻抽穗期前后,特别是孕穗后期,遇适宜温度和阴雨天气会诱发并加重病害。氮肥施入过多或偏晚、稻田长期灌水过多也会加重病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杂交稻重于常规稻,两系杂交稻重于三系杂交组合,中晚稻重于早稻。稻曲病形成原因多样,包括土壤污染、湿度过大、温度过高、种植密度过大、施肥过重、药物中毒及田间水管理不当等。病菌在土中适宜条件下上升至叶片,抽穗期进入穗部形成孢子,未抽穗前孕破口期是防治关键,抽穗后难以防治。
稻曲病的发生与气候、品种、肥料等外因密切相关,破口前是病菌侵入的重要时期。破口抽穗期遇持续阴雨天气易发病,天气晴朗则发病较轻。抗病品种即使遇持续阴雨也不易发病,杂交稻重于常规稻,粳稻重于籼稻,晚稻重于中稻。氮肥使用会加重病害,缺磷田块也会加重,晚粳、晚稻优质高产高肥田块发病几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