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霜霉病的发病规律

2025-05-05 22:55

胡萝卜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通常在温度15-23℃、湿度80-90%的条件下容易发生。霜霉菌主要在土壤中生长繁殖,通过受伤的根部和地下茎入侵胡萝卜植株,并在植株的叶片、茎和胡萝卜上形成灰色霉斑。这种病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防治,会对胡萝卜的产量和品质造成极大影响。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留种母株、种子表面、病残体上或留在土壤中越冬或越夏,成为翌年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形成再侵染,使该病周而复始传播蔓延开来。病菌以菌丝体在寄主体内越冬,而以卵孢子在病株残体、土壤和种子表面越夏,以后侵染秋菜。翌年借风、雨传播侵染。此病在田间开始发生时有明显的发病中心,发病适温16〜20°C,病斑发展最快的温度在20°C以上,特别是在髙温24〜25°C下容易发展。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7-28℃;最适发病环境,日平均温度为14-20℃,相对湿度90%以上。

胡萝卜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先从外叶开始,叶面出现淡绿色至淡黄色的小斑点,扩大后呈黄褐色,受叶脉限制成多角形。潮湿时叶背面出现白霉,严重时外叶枯死。病害易于流行的平均气温为16℃左右。高湿有利于病菌孢子囊的形成、萌发和侵入,也有利于侵入后菌丝体的发展。日照不足、阴雨天多、通风不良、种植过密等都有利于发病。病菌喜温暖高湿环境,适宜发病温度7~28℃,最适发病温度为20~24℃,相对湿度90%以上。多雨、多雾或田间积水发病较重,栽培上多年连作、播种期过早、氮肥偏多、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发病重。

病原在病残体、土壤中或采种株体内越冬,冬季田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的地区,病原在寄主体内越冬,并在病残体、土壤和种子表面越夏。病原经风雨传播蔓延,从植株表面侵入,经3~5天潜育又在病部产生病原进行再侵染。平均气温在16℃左右病害易流行,高湿有利于病原萌发和侵入,多雨条件下往往病重。

胡萝卜霜霉病发病规律是:霜霉病是一种传播速度极快的毁灭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在冬季蔬菜上越冬,翌年温度达到10℃以上,菌丝即可生长,病菌主要靠空气、灌溉水或雨水在田间传播,频繁降雨、田间湿度大,容易造成流行。病菌适温度16~20℃,因此,春末、秋初、保护地大棚内容易大发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