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叶鞘和叶片上。发病初期,近水面的叶鞘出现椭圆形暗绿色水渍状病斑,逐渐扩大成云纹状,中部灰白色,潮湿时变为灰绿色。病斑由下而上扩展,严重时全穗枯死。病部菌丝在表面集结成团,先为白色,后变成暗褐色的菌核。
水稻纹枯病病斑初期呈暗绿色,边缘有不清晰的斑点,逐渐扩大成椭圆斑,边缘呈淡褐色,多块小病斑连在一起发展成不规则的云纹状大斑,病斑中部呈灰绿色或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色或灰白色,边缘暗褐色。叶片和叶鞘病斑基本相似,叶片发病后容易腐烂。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秕谷较多,千粒重下降。湿度大时,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高温条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孢子。
纹枯病俗称“花脚杆”,病斑的中部常出现灰白色现象,边缘变成暗褐色,几个病斑连合结成云纹状的大斑块。在多潮湿阴雨的天气,植株病部经常会呈现出白色或灰白色的蛛丝状菌丝体。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高温、高湿病害,一般在分蘖盛期开始发病,圆秆拔节到抽穗期盛发,主要为害叶鞘,叶片次之。病害发生先在叶鞘近水面处产生暗绿色水渍状的小斑点,扩大呈椭圆形,最后呈云纹状,由下向上蔓延至上部叶鞘。病鞘因组织受破坏而使上面的叶片枯黄。在干燥时,病斑中央为灰白色或草绿色,边缘暗褐色。潮湿时,病部长有许多白色蛛丝状菌丝体,逐渐形成白色绒球状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块,最后变成暗褐色菌核,菌核容易脱落土中。另外也能产生白色粉状霉层,即病菌的担孢子。纹枯病严重危害时引起植株倒伏或整株丛腐烂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