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病以种子和土壤带菌。病菌从寄主根部侵入后,进入维管束组织。在自然条件下,田间病原菌也可侵染叶片和叶鞘,通过维管束扩展引起发病。适宜病菌生长的温度范围为25-30℃,PH值范围为5-8;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3-28℃,适宜PH值范围为5-7;大多数糖类均作为该病菌的碳源营养,以果糖、葡萄糖、半乳糖、木糖、甘露糖、麦芽糖、淀粉为佳,而山犁糖则不利于病菌生长。病株稍有矮化,茎较细,叶片略窄,分蘖稍增加,抽穗较健穗略早。病株花器多被破坏,子房内充满黑粉,即病原菌的冬孢子。病粒破裂以前有一层白色至灰白色薄膜包裹着,孢子成熟以后膜破裂,黑粉散出,黑色的中柱露出来,系寄主维管束的残余组织。
1.品种因素不同品种抗病性有所差异,中国型高粱大多数都感病,享加利等比较抗病。米质中甜质比黏质抗病。
2.温度和湿度因素高粱花黑穗病和高粱开花前半个月左右的温度和湿度有关。雨量少,雨日多,发病重;而雨日多,雨量大,发病轻。这可能是因为雨量小,次数多有利于病菌冬孢子多滞留于穗上,有利于冬孢子萌发和侵害。
3.距离因素发病率与离场院远近有关。根据调查,距离场院200米发病率为3%,350米时为1%,500米时为0.5%,说明距离越远发病越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