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雄穗抽出后,幼虫钻入雄花为害,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取食髓部,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青枯早衰,有些穗甚至无籽粒,造成严重减产。可用微生物农药杀螟杆菌、白僵菌等,施用方式有2种:一是灌心叶,用每克含孢子100亿以上的菌粉1千克对水1000~2000升,灌注心叶。二是配制成菌土或颗粒剂,菌土一般用1千克杀螟杆菌加细土或炉灰100~300千克。白僵菌粉颗粒剂一般配成20倍左右,每株施2克左右。茎秆多在节间发病,叶鞘上出现较大的紫褐色病斑,边缘较模糊,多个病斑可汇合形成不规则形斑块,严重时,整个叶鞘变紫褐色腐烂。果穗苞叶发病后,症状与叶鞘相似。玉米褐斑病主要发生在玉米叶片、叶鞘及茎秆,先在顶部叶片的尖端发生,以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常密集成行,最初为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病斑为圆形或椭圆形到线形,隆起附近的叶组织常呈红色,小病斑常汇集在一起,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在叶鞘和叶脉上出现较大的褐色斑点。发病后期病斑表皮破裂,叶细胞组织呈坏死状,散出褐色粉末,病叶局部散裂,叶脉和维管束残存如丝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