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黄花叶病毒病的发病规律如下:夏季,病毒在禾谷多粘菌的休眠孢子囊内越夏,寄生于小麦根部或散落在土壤中。秋季,当土壤温度达到15℃且湿度适宜时,带毒休眠孢子释放出大量游动孢子,携带病毒的初级游动孢子从2-3叶期的小麦根毛和表皮细胞侵入,将病毒带入植株体内。越冬期,病毒处于潜伏状态,一般不显病。春季返青期,受感染植株开始发病,早春土壤温度较低时,染病植株显出黄花叶症状;若温度回升快,仅显轻微褪绿症状。冬季及早春温度偏低,多次低温影响及雨雪多,部分田块小麦冻害重,根系发育差,导致早春小麦群体素质偏低,易诱发病害发生。病毒通过禾谷多粘菌在土壤中生存、积累,通过病土、病田水流、病根残体传播,也可经汁液摩擦接种或机械耕作扩散,传播效率高,危害严重。小麦越冬期病毒呈休眠状态,翌春表现症状。小麦收获后,病毒随禾谷多粘菌休眠孢子越夏,可在土中存活10年以上。土温15℃左右、湿度较大时,有利于禾谷多粘菌游动孢子活动和侵染;高于20℃或干旱时,侵染较少发生。播种早发病重,播种迟发病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