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一种病害,主要影响小麦叶片。病菌通过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小麦叶片上,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萌发,侵入叶片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外生长菌丝,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形成闭囊壳。
病害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适温为15~20℃,相对湿度大于70%可能造成病害流行。降雨少地区雨多时病害重,而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此外,施氮过多导致植株贪青、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等因素也会加重病害。
防治措施包括选择通风良好、土质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合理使用磷钾肥,增强植株抗病性,控制温室或大棚的湿度和温度,防止闷热。在发病前期或未发病时使用保护剂防止病害侵染,发病初期及时喷药,如25%嚓菌酉旨悬浮剂1500倍液、10%苯醚甲环哩水分散粒剂2000倍液等。点片发生时喷洒32.5%苯醚甲环唑·嘧菌醋悬浮剂1500倍液、25%戊噢醇水乳剂3000倍液等药剂。同时,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拉秧后清除病残组织等也是有效的辅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