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豆白粉病传播途径是什么?

2025-04-16 07:56

绿豆白粉病病原菌以闭囊壳在病株残体上越冬,第二年释放出子囊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次侵染。病斑上产生分生孢子,也借风传播,进行再侵染。高温干燥有利于病害发生。绿豆白粉病主要危害绿豆,为害部位叶片、茎秆和英。发病初期在病部表面产生一层白色粉状物,开始点片发生,后扩展到全叶,后期密生很多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发生严重时,叶片变黄,提早脱落。病菌靠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感病绿豆叶片上,遇有温湿度条件适宜,病菌萌发长出芽管,芽管前端膨大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穿透叶片角质层,侵入表皮细胞,形成初生吸器,并向寄主体外长出菌丝,后在菌丝丛中产生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成熟后脱落,随气流传播蔓延,进行多次再侵染。病菌在发育后期进行有性繁殖,在菌丛上形成闭囊壳。

绿豆菌核病传播途径是:以菌核在土壤中或绿豆田里病残体上或混在堆肥及种子中越冬。翌年,越冬菌核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成熟后,将囊中孢子射出,随风传播。孢子放射时间长达月余,侵染周围的植株。此外,菌核有时直接产生菌丝。病株上的菌丝具较强的侵染力,进行再侵染扩大传播。菌丝迅速发展,致病部腐烂。当营养消耗到一定程度时产生菌核,菌核不经休眠即萌发。

白粉病发病也与温度和湿度有一定的关系,春季与秋季发病相对比较严重。植物患上白粉病,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随着病情的逐渐蔓延,从而影响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不能正常生长,甚至于导致作物死亡。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