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病残株上越冬,也可在病薯上窖内越冬,成为第二年的侵染源。土壤亦是侵染源之一。在病残株上,病菌即使在-35~-45℃下都可以存活,表面的分生孢子在-27℃下只能存活5天。病菌在土内15~20厘米处一年很少存活,土深10~15厘米病菌生存亦受影响,而在土表的病菌则仍能保持其生活力。第二年分生孢子经风雨传播,从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一般在马铃薯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生,经反复侵染逐渐蔓延到顶部,在开花前2~3周可出现症状,但一般蔓延很慢,到生长后期才蔓延快。
分生孢子侵染的温度5~26℃,最适温度12~16℃,发病的最适温度24~30℃。潜育期长短亦与温度有关,25℃时仅2天,10℃和33℃分别延长为8天、7天,35℃以上病害不能发展。分生孢子发芽要求80%以上湿度,最好有水滴存在。在适温下仅35~45分钟可发芽,温度低(6℃)或高(34℃)发芽延长至1~2小时,但当相对湿度降低到55%发芽减少,侵染率也低。马铃薯早疫病的病菌是在病残体或带病薯块上越冬,翌年种薯发芽病菌即开始侵染。病苗出土后,其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使病害蔓延扩大。因此,在7~8月雨季温湿度合适时易发病,如果这期间雨水多、雾多或露水重,暴风雨次数多,发病重。老叶片易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