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的发生与温度、湿度和光照密切相关。发病规律在10度到30度之间,大棚温度高导致发病时间长且传播快。白粉病真菌喜欢温暖潮湿的环境,但也耐干燥,空气湿度在25%到85%均可存活,最适宜繁殖的相对湿度是35%-45%。在隐蔽的散射光和弱光下,真菌繁殖较快,强光照下繁殖较慢。南瓜白粉病在高温高湿与高温干燥交替出现时发病达到高峰,同时在尿素等氮肥施用较多、种植过密、潮湿的田块容易发病或发病较重。
生产结束后,病菌在老株和病残体上越冬。北方地区病菌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上或花房月季花或保护地瓜类作物上越冬,南方地区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越夏。翌年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萌发借助气流或雨水传播到寄主叶片上,5天后形成白色菌丝状病斑,7天成熟,形成分生孢子飞散传播,进行再侵染。
浙江地区南瓜白粉病发生盛期主要在4月上中旬至6月下旬危害保护地南瓜,长江流域秋植南瓜9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亦有发生危害。田间流行适温在16~25℃,相对湿度80%以上。保护地栽培南瓜因通风不良、栽培密度过高、氮肥施用过多、田块低洼而发病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