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早疫病的流行规律

2025-04-13 06:27

马铃薯早疫病,俗称夏疫病、轮纹病或干斑病,是由茄链格孢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危害马铃薯叶片,也可侵染块茎。在中国和世界各马铃薯产区分布较为普遍,一般多在生长后期发病,但若条件适宜可使叶片过早干枯,薯块产量严重下降,甚至个别地块全田无收。

病原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在病薯上越冬,土壤可以带菌。第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以气孔、伤口或直接侵入。病原菌随病株残体、病薯越冬,或度过不种植马铃薯的季节。在温湿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侵染下一茬马铃薯幼苗,引起田间发病。在生长季节,马铃薯叶上病斑产生的孢子,可由风、雨、昆虫等分散传播,侵染四周的健康植株。叶面湿润时,降落在叶片上的孢子萌发,由气孔和伤口侵入,几天后就形成新的病斑,病斑上又产生孢子,分散传播。在一个生长季节里,可以反复发生多次侵染,以致造成全田发病。

较高温度和湿度有利于发病。通常温度在15℃以上,相对湿度在80%以上开始发病,25℃只需要短期的阴雨或重露,病害就会迅速蔓延。因此,7~8月份雨季温湿度合适易发生病害,若这期间雨水过多、雾多或露水重、暴风雨次数多则发病重。分生孢子侵染的温度5~26℃,最适温度12~16℃,而发病的最适温度24~30℃。同时潜育期长短亦与温度有关。25℃时仅2天,10℃和33℃分别延长为8天、7天,35℃以上病害不能发展。分生孢子发芽要求有80%以上湿度,最好有水滴存在,如在适温下仅35~45分钟可发芽,温度低(6℃)或高(34℃)发芽延长至1~2小时。

重茬地,邻近辣椒、番茄棚室的田块,菌源较多,发病早而重。土壤瘠薄,植株脱肥,生长不良,抗病性降低,发病加重。多雨、多雾、多露水或水滴,田间排水不及时,尤其是连续阴雨、相对湿度在70%以上,马铃薯早疫病易发生和流行。过早或过晩栽培,发病都较重。氮肥和磷肥施用过多时,易发病,钾肥则增强抗病性。

农业上,防治此病应当选用早熟抗病品种、适时提早收获、加强裁培管理。发病初期可喷洒阿米西达、翠贝、多抗霉素、普诺、扑海因、百菌清、代森锰锌、加瑞农等进行防治。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