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褐斑病的传播途径?

2025-04-10 19:38

花生褐斑病是由花生尾孢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花生叶片上的一种病害,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柄和茎秆。病菌以子座、菌丝团或子囊腔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浸染。菌丝直接伸入细胞间隙和细胞内吸取营养,一般不产生吸器。病菌生育温度范围10-33℃,最适25-28℃,气候多雨潮湿时发病重,该病发病较早,嫩叶较老叶发病重。

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块在病残体上及花生堆中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花生叶片表面,从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组织内部进行初侵染。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气流重复侵染。在南方产区,春花生收获后,病残株上病菌又成为秋花生的初侵染源。条件适宜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花生叶片表面,从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组织内部进行初侵染。病菌的菌丝在细胞间蔓延,产生分枝形吸器侵入栅栏和海绵组织的叶肉内吸取营养造成为害。新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重复侵染。

传播途径包括:1、越冬: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块在病残体上及花生堆中越冬;2、侵入: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花生叶片表面,从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组织内部进行初侵染。在南方产区,春花生收获后,病残株上病菌又成为秋花生的初侵染源。

花生褐斑病的发生规律包括:1、品种:一般蔓生型品种或半蔓生型品种较直立型品种感病,晚熟品种往往发病重;2、气候:降雨及湿度是决定病害发生轻重的主导气象因素,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的发生蔓延;3、栽培:连作地发病重。

近年来,西宁市湟中区紧盯农村地区农田灌溉“引水难”、农机“通行难”、精耕细作“管理难”、粮食产能“提高难”的问题。花生褐斑病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块在病残体上及花生堆中越冬。第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落在花生叶片表面,从气孔或直接穿透寄主表皮侵入组织内部进行初侵染。后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可借气流重复侵染。病菌以子座或菌丝团在病残体上越冬,也可以子囊腔在病组织中越冬,但不是主要初侵染源,翌年遇到适宜条件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落到花生叶片上,遇到适宜温度和水滴,萌发产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进入组织内部,产生分枝型吸器汲取营养。

花生褐斑病在河南、山东等地一般6月上旬始见,7月中旬至8月下旬为发生盛期;南方春花生于4月开始发生,6-7月为害最重。高温、多雨、多雾、多露、日照不足的高湿天气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大雨过后骤晴、闷

推荐文章